椰子的起源

可可椰子起源於南美新大陸並由此散佈到各地,這是O.F.Cook所說的;生物地理學家Jonathan Sauer則以椰子蟹(Birgus latro)的地理分布,判定可可椰子起源於舊大陸;義大利的棕櫚專家Beccari,則更精確的指出可可椰子起源於東南亞;藉著海漂的作用散布於南北緯20至25度間的熱帶地區。期間玻尼西亞人可能透過航海的技術,將其散植在太平洋各個島嶼的海岸低地。玻里尼西亞絕大部份島嶼的住民都稱可可椰子之為niu,菲律賓Takalo人稱之為niyug,阿美族人稱之為avinung,雅美族人稱之為aniyui,語言學家Burkill認為這些語彙應都源自於馬來西亞人稱之為nyiur的語根。

 

椰子的歷史文化及影響

廿世紀研究棕櫚科植物的權威HaroldE.Moore說﹕「無論涉入熱帶生態系到何種程度,棕櫚科植物是影響早期美洲文化的重要因素。」其實不僅是美洲,許多熱帶區域的國家,其物質文化都深受椰子的影響。在宋朝《諸番誌》裡記載:「椰子木身葉悉類棕櫚,檳榔之屬。…..皮中子殼可為器;子中瓤白如玉,味美如牛乳。瓤中酒,新者極清芳,久則渾濁不堪飲。南毗諸國取其樹花汁,用蜜糖和之為酒。」在台灣的各族群,栽植可可子以食用果肉、飲用果汁最為普遍。然而其中以雅美族人對於可可椰子的使用最為巧妙;其以葉鞘纖維製作藤甲的襯裡,中層纖維製作盔帽的內襯,並以堅硬的內殼(種皮)製做湯匙、淺盤及盛裝海水的容器。

 椰子樹.jpg

 可可椰子常被視為「生命之樹」或「天堂之樹」。馬來西亞的興都教徒,在每年的一月下旬至二月初之間的大寶森節,都會聚集在大街上,進行擲椰子驅走惡靈的儀式,以祈求幸運之神的眷顧。印尼荅里島的居民,則會以椰殼盛裝嬰兒的臍帶,祈求神明的保佑。夏威夷的神話故事中,天神Maui就是用椰子樹的維管束誘捕太陽光束,同時也賦予椰子樹的神聖性。夏威夷另外有一則著名的民間傳說:「一個叫Hina的媽媽和酋長Ku生下了一個孩子,不久父親回他的故鄉大溪地,孩子要求母親讓他能見到思念己久的父親。有一天,母親搖醒孩子,告訴孩子爬上椰子樹並抱緊它,之後不停的對著象徵祖先的椰子樹吟唱,這棵椰子不停的延伸,最後跨越了海洋,伸展到了大溪地,終於見著了的父親。」儀式、神話、傳說豐富了植物的文化,同時也說明了可可椰子代表著通達另一個世界的路徑或橋樑,可能是人與神、也許是凡間與天堂亦或是子孫與祖先。因為他們認為椰子樹是通天的天梯,是傳達訊息的最佳之所,當然也是精神寄託的支柱。

 

以椰子做為詩文抒發情感也相當常見,例如蘇東坡、陸游及梅堯臣等。蘇東坡被放逐海南島之後,寫了一首《追餞正輔表兄至博羅,賦詩為別》,摘錄詩文前四句,「孤臣南遊角黃菅,君亦何事來牧蠻,艤舟蜑戶龍岡窟,置酒椰葉桄榔間。」芒草、椰子及海棗,點出了海南島當地的植生環境。蘇轍則以「窺牆數柚實,隔屋看椰葉」,描繪出環境與心境的恬靜;以《釵頭鳳》聞名的陸游,則是以椰子為詩文最多的詩人,「一身只付雞棲上,萬卷責藏椰子中」、「身如椰子腹瓠壼,三畝荒園常荷鋤」等等。梅堯臣的《李獻甫於南海魏侍郎椰子見遺》詩作中:「魏公番禺歸,逢子蕪江口,贈以越王頭,還同月支首。割鮮為飲器,津漿若美酒。…..」這首詩裡的「越王頭」就是指椰子。

 

根據晉朝嵇含的《南方草木狀》記載:林邑王與越王有著深仇大恨,刺客趁越王酩酊之際,殺了越王並取其頭顱,懸掛在一枝粗幹上,不久樹幹化成椰子樹。林邑王仍不能撫平內心的怨恨,派人取下椰果剖開飲其汁。據說椰葉是越王的頭髮,椰汁是越王所喝的酒,果實內殼上的三個芽孔,是越王的眼睛和嘴巴,所以椰子故又名「越王頭」。

 

可可椰子,不論是從物質層面來看,亦或是從精神層面來談,其對人類的影響,可說是極為深遠,如果再把昆蟲與植物的相關納進來討論,那可能就如椰子樹的維管束一般,牽扯不完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ooki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